2022年的生死观
一次体验
今年,在广西恭城过春节。
大年三十那一天,接近下午6点的时候,还有一丝阳光,便想去跑个步。
其实我心里知道,天气还很冷,太阳也准备下山了,这个时候跑步不太合适。
—— 一旦太阳下山,气温下降后,发热的身体会容易着凉。
但理性没熬过情绪,还是去了。
那是一条河边的小道,恭城人很少,走的人本来就不多,在大年三十的傍晚,更是一个人都没有。
跑了3公里,其实回头是刚好的,但还想看看前面有没有过对岸的桥。
渐渐地,天暗下来了,越往里面,越感觉阴森,同时,气温如预想一样,慢慢降了下来。
想想,还是回头吧。
但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温度、天色、水流......交织着一股阴森感。
一瞬间,我坠入了恐惧。
而且,发凉的身体、荒凉的林间......让这种恐惧一发不可收拾。
即便停下来慢走,手表显示心率仍有140,而回程,还有3公里多。
跑,心率更快,不跑,身体更冷。
我觉得,我可能撑不回去了,很可能猝死在林间。
我想起刚刚去世的一位亲戚,不到40岁,因为新冠,他在某一个下午猝死了。
难道,我的生命也将就此终结?
-- 如果真的倒下了,家人能不能找到我呢?
-- 如果找到,还能不能救回来呢?
-- 他们一定会很伤心吧!
......
当然,看到这篇文章,意味着我最终没啥事。
跑回民宿门前,看到家人,我想,“终于撑回来了”。马上去洗个澡,把水调到最烫,淋着热水,感觉好像活过来了......
领悟
这个事,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脆弱。
不就跑个步吗?不就是冷了点吗?不就是阴森吗?这就关联到生死了?
但的确就如此,而且,我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这就是我”,我也没办法摆脱自己的情绪。这
种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日后还会经常袭击我。我问自己:
对于下一次的袭击,我能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很难有答案,只能继续追问:
其实我当时最恐惧的是什么呢?
我突然发现,这次恐惧的根源,更多是怕家人会伤心。
这两年,我最大的变化是慢慢接受了死亡,既然无法摆脱它,就只能好好做准备。
例如写书、提前给女儿写信、做一些财务上的规划......这些事情某程度上给了我一些安心。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还有一件事可以做:
就是在每一个当下,与家人用心相处,不留遗憾。
这一点,其实就是与家人一同活在当下,但它并不容易。
这几年春节,都跟家人在外面过,但常常是身为外,而心却惦记着写文章、工作,并没有活在当下。以至于去年我还写了一篇对这种“无法临在”的状态进行分析的文章。
今年,因为提前写好了几篇文章,有了空闲,也有了用心相处的机会。
-- 吃饭的时候感受吃饭。
-- 聊天的时候投入到聊天。
-- 游玩的时候体会快乐。
我发现,自己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需要、期待......这才是大家真地相处在了一起。
常常听一些叔父说一些“对父母有所亏欠的话”,例如“在他们在生的时候没有好好陪伴”,又或者“觉得没带他们去某某地方”,觉得很后悔。
但说这些又有什么用?毕竟他们都已经离开了。
为什么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陪伴?
我不愿意有这些愧疚。
所以,如果我真的有一天要死了,我希望自己没有因为“相处的亏欠”而感到遗憾。
我知道,即便如此,他们该伤心还是伤心,甚至会更伤心,但至少彼此间少了一些遗憾,多了一些美好回忆。
基于这样的思考:
-- 我希望能分配一定比例的时间与家人相处
-- 而且,我还希望在每个与他们相处的当下,都真的与他们“相处在一起”,最终没有遗憾、没有后悔。
也许,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会没那么怕了吧?
这个澡,洗了好久、好久......其实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找到正解,但心感觉又一次被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