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给人生产出作品
手册写作
从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我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写作挣扎期”。
这段时间里,虽然是围绕着“销售”这个大的主题来写作,但每周都要反复经历着*“要写什么?”以及“写这个有什么意义?”的灵魂拷问。
这种在销售领域的“无序输出”,已经让我越发难以忍受。
直到2022年6月,确定了以手册写作的方式进行输出以后,我才重回“平静期”。
手册写作,就是以“手册”(可理解为“一本书”)为输出目标的写作方式。
“手册写作”的方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以“某本手册”(例如《销售人员工作手册》)作为写作输出的“阶段性目标”。
2、每周只需要围绕“手册对应的主题”进行思考、填充,它让选题的边界更加清晰和明确。
3、而且,我很清楚只要一直写下去,最终会写成一本书。
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清楚地知道每周的输出究竟为了什么,也让我对未来有所期待。
它让我写得很笃定、很安稳。
盖房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后,我把“手册写作”总结为盖房子模式。
什么是“盖房子模式”?
简单说,**就是那些通过“持续性积累”,最终盖出“一座房子”**的做事方式。
从这个定义看,盖房子模式有两个特点:
1、需要“持续性积累”。
2、最终盖出“一座房子”。
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
例如,2022年6月以前的销售科学流,只是围绕着“销售主题”持续输出,缺乏一个“指引性蓝图”,结果,只是一堆文章的“无序堆砌”,而最终无法筑成“一座有型的建筑”。
所以,那个时候的销售科学流,充其量是在“堆沙丘”,而并非“盖房子”。
上面这个图,是我基于*“积累性”和“建构性”两个维度,对于“做事方式”的分类:
-- 那些既没有持续积累,又缺乏明确“建构性目标”的的做事方式,我称之为撒沙子。
-- 那些有在持续积累,但缺乏明确“建构性目标”的做事方式,我称之为堆沙丘。
-- 那些没有持续积累,但有明确“建构性目标”的做事方式,我称之为建模型。
-- 只有那些既有持续积累,又有明确“建构性目标”的做事方式,才算得上是盖房子。
直到2022年6月,确定了明确的建构性目标*后(就是要去输出《销售人员工作手册》、《销售管理手册》、《销售体系建构手册》三本手册),才让每周的写作进入“盖房子模式”。
盖房子化
经过半年的实践,我越发感受到“盖房子模式”的好处:
1、一旦有了清晰的“建构性目标”,我只需要思考“如何做好”即可,而不需要频繁去选择“要做什么”,它让内心很安定。
2、房子是一点点盖起来的,如果根基不稳,后面就盖不起来,所以,盖房子的过程,时刻都在拷问和挑战我的原有认知,推动思考不断深入。
而越是从中收益,也越发推动我去思考:
如何将盖房子模式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最终,我总结出一条指导原则:
尽可能把事情“盖房子化”。
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 看书
-- 学习
-- 日常工作
-- 思考总结
-- 教育孩子
......
我们既可以做得像在撒沙子,也可以把它们变成盖房子。
--例如看书,我们可以随性而读,能体会多少是多少,也可以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下读书笔记或感想,然后分类存储,假以时日,便有可能汇总成一本《读书感想集》,这很显然就盖成一座房子。
--又例如学习编程,我们可以只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他教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也可以一开始便以“开发某软件”为目标进行学习,当最终把该软件开发出来的时刻,房子也就建成了。
--再例如日常工作,面对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我们可以敷衍了事(甚至厌倦抗拒),也可以持续思考,不断优化工作效率、精进工作方法,然后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文章、视频,甚至最终汇集成课程。这不也是在盖房子吗?
-- 还有例如用“手册写作”的方式进行文章输出,又或者以“正直”、“独立”为目标培养孩子......
在我看来,盖房子化,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具有积累性”,并试图“输出成可见作品”的过程。
继续实践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想:
1、思考和感悟随时都会有,总结不应该只发生在年末(或年初)。
2、这些总结需要沉淀下来,并最终盖出一座房子。
沿着今天的分享,我决定把自己认同的信条、实践的总结、更新的认知,沉淀为一本《人生指导手册》,用以指导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人(例如我女儿,如果她未来愿意看的话)。
《人生指导手册》,是我想了很久才定下来的标题,它受启发于李诞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都没什么经验。
希望这本《人生指导手册》可以推动我的思考继续深入,让自己活得越来越明白。
也希望它能给比我更没经验的女儿,在未来能有一点思考和启发。
PS
为了这本《人生指导手册》,我花了点时间搭了一个Blog,读者可以点击左下方的 阅读原文跳转到《人生指导手册》。
它目前的内容不多,只是精选了几篇合适的文章放进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能建成一座坚实的房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