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实现目标的一点思考

引言

我的人生目标,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足,这是我认为的成功。
而对于“物质生活富足”,我自己是有定义的:

就是无须被生存、生活所迫,去干一些单纯为了谋生的事情,可以为了探索、发现、热爱而工作:
-- 想干什么的时候,可以全情投入,不计较得失。
-- 想不干什么的时候,有能力和底气去拒绝。

其实,我一直也是这么做的,只是因为物质生活的不够富足,使得自己常常要去权衡、计较:
— 在“不得不”与“想要”之间拉扯。
— 在“投入”与“产出”中算计。
但我相信,总会到达这一天的,因为在11a.你是被你自己养出来的1一文中我介绍过,我相信“心想事成”。
只要念念不忘,而且为之努力,一定能缩短“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合理利用时间,不懈怠地往目标迈进

不懈怠

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懈怠了。
应该从2014年左右开始,当我接触到了罗胖、万维钢、李笑来等终生学习者以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旅:
— 每天看书。
— 每周写作。
— 努力工作、努力成长。
— 尽可能控制娱乐的时间。
……
但8、9年过去了,我问自己:

对这些年来的成长满意吗?

答案却又是不肯定的。
因为,除了在“销售科学流”专栏积累了若干的文章和思考,从“销售管理”逐渐迈进了“销售咨询”以外,我好像就没有积累到其它啥了。
我觉得,我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
似乎,仅仅不懈怠,是无法实现我想要的目标的。

反思

我回到我的“前提中”找原因。
前面提到过,奔向目标的前提是:

合理利用时间,不懈怠地往目标迈进。

这里有3个关键词:
1、目标
2、合理利用时间
3、不懈怠
也就是说,除了不懈怠,我还要关注“目标”和“时间的利用”。
让我来想想这两件事。

目标

关于目标,这个不是已经有了吗?不就是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过得富足吗?
但问题在于,这个目标只是描述了一种“状态”,但它没有给出任何通往它的路径。
因此,我们不能只有“状态目标”,还需要有“行动目标”。
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状态目标只描述了一种状态,它本身难以追逐。例如:
— 物质富足
— 精神富足
— 受人尊敬
— 生活美满
要达成状态目标,需要通过其它的一系列“行动目标”来实现。

行动目标,则是那些*可以通过我们的行动必然达成的目标。*例如:
— 每周看一本书,一年看完52本书。
— 每天跑步40分钟,一周跑6天,一共240分钟。
— 每天晚上睡前写日记,哪怕只能写个10个字,都坚持写。
这一总结,跟斯多葛学派的观点很相似,斯多葛学派强调:

人应理智地接受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事情,并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努力做好。

状态目标,就是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
行动目标,就是那些“可以控制的事情”。
结合了斯多葛学派的观点后,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
状态目标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在行动目标上努力。
按这么说,难道我们应该不去畅想状态目标,只设定行动目标?
这样做显然也是不对的,我们之所以愿意如此努力完成行动目标,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状态目标想要实现。
也就是说,状态目标常常是行动目标的动力,它让这些行动目标更有针对性、更有指向性。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围绕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足”这一状态目标,设定若干的“行动目标”,通过行动目标逼近状态目标。
目前,我想到的行动目标有下面一些:
区分不同的渠道目标对象,列一张名单,把业绩道的业务对不同对象进行针对性包装和设计,发送给他们。
同时寻找一项“对象更为广普”的商业机会,例如ITconnect或膳食纤维,从0到1把它设计出来。
对于《销售人员工作手册》,要出版一本书。
参考《销售人员工作手册》的做法,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和输出,这样的做法会更深、更有积累。这一主题,每周更新一篇文章,直到把手册写完,变成一本书。

利用的时间

目标想清楚了,接下来还要思考的,就是关于“时间的利用”。
在这一方面,我有过许多的思考和探索。
之前,我一直坚持“节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做固定的事情,以形成“基于时间条件反射”。
例如,我在10.为人生持续积累一文中写到:

— 早上起床,啥都不做,直接回顾头一天的灵感记录(思想热身),然后进入一小时的写作时间,时间一到,有思路继续写,没思路就停笔。
— 写作结束后,就是早上的工作时间。
— 通勤路上尽量不开车,路上用来看书或资讯(回程也一样)。
— 中午,看书,困了便午休15~30分钟。
— 下午,完全的工作时间。
— 下午工作结束后,是健身时间。如果晚上要加班或有饭局,健身便提前到中午(或者暂停一天)。
— 晚上10点前,如果有时间就拿来写程序。

最近,因为工作有所调整,就把更多的时间腾挪出来写作,变成了:

— 早上起来,回顾头一天的灵感记录(思想热身),然后整个早上都是写作时间。
— 下午是工作时间。
— 晚上是健身和写程序的时间。

但我发现,这种模式其实很难执行。例如:
-- 当工作有紧急任务时,早上很难静下心来写作。
-- 如果早上想写的内容没写完,下午工作时便很难专注。
-- 工作没做完,晚上也没有心思写程序。
当然,我相信有些修行者能够活在当下,该干嘛的时候干嘛,但这种模式对于目前的我可能不太适合。
当我在一个思绪中的时候,便很难抽离,特别是自己想法比较活跃的时候,而事实上,这种时候也不应该抽离。
所以,对于那么多事情:
1、写书
2、暨大的学术研究课题
3、写销售科学流的文章
4、咨询工作
5、业绩道的推广
6、运动健身
……
每一件事都那么重要,我该怎么去合理安排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目前有了新的思路,这个思路5点,分别是:
一、事项分类
二、每日计划
三、要紧优先
四、完成为止
五、阶段聚焦
我展开介绍一下。

一、事项分类
我把事项分为“要事”、“待办”两种。
要事列表,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就像前面说的6件事,每一件的优先级都很高。
代办列表,是那些需要去做,但优先级没那么高的事情,只有要事做完了,才花时间去做代办事项。
把这些事项通过滴答清单整理好。

二、每日计划
每天早上,计划当天的处理事项。
这种计划颗粒度不用太细,例如:

— 上午处理咨询工作。
— 如果上午处理完,下午就去写书,一直到6点。
— 6点健身。
— 如果写满意了,晚上就去挑一、两个简单的代办事项来处理,或者直接娱乐。如果没写满意,晚上就继续写。

为什么是当天做计划,而不是提前一天晚上呢?
我认为,做计划可以当做一种启动工作的仪式,习惯了这种仪式后,一开始计划,就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那计划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三、要紧优先
要紧,就是“重要”和“紧急”,顺序不能反,是“先重要”、“后紧急”。
每天早上,在要事列表中,挑选最紧急、最急迫的,作为第一件事。
例如咨询工作,收了别人的钱,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和期待,就应该先做。
做完了,再安排要事列表中其次紧急的。

四、完成为止
“完成为止”是这一思路的关键:
我们可以根据经验,每日做大体的计划,但具体要不要按计划走,取决于上一个事项“是否已完成”。
也就是说,每日的计划,我们要为每项安排设定一个“基本的完成标准”,达到这一标准,才可以切换到下一个事项中。
举例说,早上安排了咨询工作,如果没完成,那就继续做,做到达标为止,做到不紧急为止,做到不让我们心有牵挂为止。
然后,再进入下一个要事。

五、阶段聚焦
最后,我最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
一个重要事件,在阶段性完成后,不一定非要切换到下一个事项,我们应该让思绪在一个时间段内尽可能聚焦
例如,某一周里面,可以聚焦把《销售人员工作手册》中的某一个大章节集中写完,如果状态正好,且没有其它紧急事件,甚至可以把整本手册写完。
这样的效率会更高。
这五点,就是我对“时间安排”的新思考。
在一段时间里,如果有若干个重要的事情,我不会强求形成固定的节奏,而是尽可能集中精力在某一两个事项上,同时以“天”为节点去计划和回顾。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于目标实现的一点新思考,总结一下:
1、人,需要有一个状态目标,让人生有盼头。
2、为了实现这一状态目标,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系列的“行动目标”。
3、除了目标,我们还要思考“时间的合理利用”,以便更好地达成这些行动目标。
你可能会问:

做了这些,就一定能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了吗?

当然不能。
前面就提到了,行动目标的达成只是为了逼近状态目标,但它不保证状态目标必然能实现。
那为何还要做?
不做,你又能怎样了,难道摆烂吗?
我至少知道,摆烂更无法实现我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