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生死观

生死

这是2020的年末,我想谈谈“生死”这个话题。
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恐惧死亡的人,到了36岁的今天,晚上还常常因为想到未来某一天会死亡而突然惊醒,久久而不能平复。
最近两个月,我连续遭遇了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两个亲人相继离世,然后爆发了新冠病毒,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身体和内心波动。
每一件事都牵动着我的神经,让我最近经常感觉到内心的空虚和不安,甚至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莫名的恐惧。
我对自己说,出去散散心吧,出去走走就没事了。

恐惧的极点

春节出发旅游的时候,我发现内心的空虚和恐惧并没有消失,反而感受到更强烈的空虚感、无力感和恐惧感。
在起飞前的时刻,我的恐惧到了极点,那一刻的我内心在颤抖。
在恐惧的同时,大脑也在不断搜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平复那一刻的情绪,如果出发旅游还不能横扫当下恐惧,那下一颗药是什么?
一个瞬间,突然得到专栏作者万维钢的一句话在我耳边响起: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善终方式

一瞬间,我发现自己突然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人类这一物种,求存,甚至是对永存的虚妄追求,古往今来都没有停止过。
从古至今无数人尝试寻找永生,或者觅得抵抗死亡恐惧的心理安慰。
永生应该是徒劳的,虽然今天很多科学和医学工作者仍然为此而孜孜不倦,但截至当下,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未曾听到过什么靠谱的、普惠的永生方式。
所以,找到对抗死亡恐惧的心理安慰,反而是每一个人当下唯一理性的选择,我把它称为“善终”
伴随人类整个文明发展史,对鬼神的崇拜、对宗教的皈依、对信仰的笃信,都不过是为了找到内心的善终。
它至少让人类可以不完全纠结于当下的苦与乐。
宗教式的善终,让人类畅想在死亡过后,还有别的存在方式等着我们,不管是极乐世界、投胎转世,或者其它什么别的形态,至少个体没有完全消亡。
纠其根,善终也不过是追求永生的另一种变形。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运气”可以皈依于宗教,就如我。
我愿意相信世界是由某个神创造的,但从小的科学教育,让我已经无法对此有所笃信。
而且活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对宗教笃信的幸运,所以才有了万维钢的: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因为这是善终的另一种方式。
那究竟什么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个体超越

要解释“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朋友对死亡的看法:

我不怕自己死,但我怕身边的亲人离世。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我以前不理解这样的想法——居然有人不是担心自己的消亡,而是更担心别人。
直到今天,我才突然意识到这种想法其实比我对个人的执着更高级。它背后的原理是:
不把自己作为一个纯粹单独的个体看待,而是把个体的存在寄生于更大的结构中。
这种思想必然会带来对“家”和“后代”的执念,人类通过这种结构抵御个体的无力和短暂,虽然家庭这种结构本身也是脆弱的,但家庭同时具备生命传承的功能,它至少比个体的存在更长久。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朋友对生死的看法,他对死亡恐惧在于:

担心没有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就离开了。

这种想法是上一种想法的延续,家庭、家族、后代是个人的延续,而“留下点什么”也是也是个人的延续。
把个体寄身于外物,而这种外物必须具备存在时间上更绵长的特点,它可能是一部作品、一个使命......
例如乔布斯与他的苹果,虽然外界评论乔布斯是自私的,但其实我认为很多人看错了,他是为一种凌驾于自身的信仰而生活,他是平静的,因为他为之奋斗的事情的持久性远超他的生命本身。
我相信埃隆·马斯克、扎克·伯格等人都是这样一种存在。
所以,在飞机上,我得出了以下总结,也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缓冲对个体死亡恐惧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寄生于更大的结构,或者投身于更大的使命中,在结构和使命中获得更久远的续存,这便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底层机理。
也许,这种通过外物对个人存在的延续,就是雕刻在人类基因中,使我们不至于内心崩溃的心理机制吧。

结束语

以上,就是在2020的年末对生死的思考。
看着身边的女儿,看着更新了这么久的“销售科学流”,我觉得,其实我已经超越了自己纯个体的存在。
在未来,我将在实践中继续坚定做这个公众号的初心和信念:
帮助更多的销售从业者提高销售能力与销售认知,让企业能够从更完备的维度获取销售的成功。
也许,这就是我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myself”,我将带着今天的思考,迎接新的2020。
祝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