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记功能与思考联动
困惑与解决思路
其实天天都有新思考,但思考放哪里?
目前,建立了一套笔记文件夹体系——IPATA:
- I:Input/Inspiration(输入/灵感)
- P:Project(攻坚项目)
- A:Areas(重点关注领域)
- T:Theme(主题)
- A:Archives(存档)
以上内容,参考了Tiago Forte的Building a Second Brain(《构建第二大脑》)中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名为P.A.R.A.(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的笔记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将信息组织为四个主要类别:
Projects(项目):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和活动。
Areas(领域):需要持续关注和维护的责任区域。
Resources(资源):有用的参考资料和信息。
Archives(归档):不再活跃的或历史性的内容。
但是,每天的灵感、思考、日记、主题记录,都有不同的层次:
-- 对别人的摘录
-- 一个想法的快速记录
-- 一篇不成熟的文章
-- 一篇校对好的只是结晶
-- 一篇认认真真写的文章
这些似乎无法通过上面的文件夹体系来囊括,所以我进一步构建了自己的标签体系:obsidian标签体系
我回顾了一下《构建第二大脑》,发现我的标签体系跟作者的也没有太大差异,思路是一致的:
Tiago Forte不仅介绍了P.A.R.A.系统,还讨论了如何通过标签体系来增强信息的组织和检索。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述一个具体的标签体系,但他提出了一些关键原则和策略来帮助读者创建和使用标签。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概念和建议。
标签体系的关键原则:
-- 多层次标签:使用多层次的标签来分类和组织信息。例如,可以使用主标签(如“工作”、“个人”)和子标签(如“项目A”、“项目B”)来细化分类。
-- 一致性:保持标签的一致性,以便在不同笔记和文件之间能够轻松地进行交叉引用和搜索。例如,使用统一的标签命名规则和格式。
-- 简洁性:避免过度复杂的标签体系,只创建真正需要的标签,以保持系统的简洁和高效。例如,只为重要的、经常使用的信息创建标签。
标签的具体应用策略:
-- 按主题标签:根据内容主题创建标签,例如“灵感”、“研究”、“写作”、“会议记录”等。这些标签帮助你快速找到与特定主题相关的所有信息。
-- 按状态标签:根据信息的状态创建标签,例如“待处理”、“进行中”、“已完成”等。这有助于跟踪任务和项目的进展。
-- 按项目标签:为每个项目创建标签,例如“项目A”、“项目B”等。这有助于你在项目管理和跟踪中更好地组织相关信息。
日记的附加作用
通过以上的标签,已经可以有效把我的思路记录和调用了。
另外,我还想到她可以跟日记联动,例如:
-- 今天,我早上听了汤质的《高手的黑箱》的“分析章节”,然后对“正反合”、“视差重构”等内容有一些思考,就写了关于正反合、视差调整、反题重塑,找到解决方案。
-- 对于如何让女儿集中精神,以及如何训练女儿集中精神的方面,我买了两个魔方闹钟,以及写了2024-06-16-关于黄心妍的自觉性思考的思考。
这样的做法,既可以把有必要的记录、记录的背景、与日记时间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使到每天更有写日记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