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这个名字特别形象,就是支撑你不崩溃、活得有意义的支柱。
不妨用精神支柱这个锤子去看看身边的钉子,去找找身边熟悉之人的精神支柱:
-- 我妈,是家人
-- 老甄,是女儿
-- 阿龙,是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体面,提升一个阶级
但真的每个人都有吗?似乎又有些特例,例如我爸,他就好像没有。
但他既然能活下来,总要有精神支柱吧?

精神支柱的层次

也许,精神支柱有两个种:

  1. 松软的支柱,只能让你“活得下去”
  2. 坚实的支柱,它能让你“活得有意思”
    “活得下去”也许很简单,只要找到打发时间的办法就可以了,
    -- 早上散散步、爬爬山、游游泳
    -- 看看电视剧、看看书
    -- ......
    反正,能杀掉时间就行。
    但正因为精神支柱松软,这样的人一般“没精神”。
    精神稍微好一点的(有精气神的),一般都是“活得有意思”的。
    那什么叫活得有意思?坚实的精神支柱是怎么建构的?
    从武志红的《深度关系》一书中,我悟出了,活得有意思,需要与“某对象”建立的关系,而且,关系建立越深,越有意思。
    举例说,一个阿伯每天去健身,那健身这个事情,只是他为了打发时间的活下去模式,还是活得有意思的活动?
    这要取决于过程中他有没有与某些东西建立关系,例如:
    -- 他热爱健身,健身让身材变好或带来了健康,他为此很快乐
    -- 他有一群健身的好友,每天能够聊聊天
    -- 他喜欢那个健身教练,而且教练也对他有意思
    总而言之,他总要与自身以外的某个东西建立了关系,“意思”才能形成。
    那我爸能根据看书、也游泳,他能与这些东西建立关系吗?能把看书和游泳建构成坚实支柱吗?

什么能成为精神支柱

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它需要互动和反馈的。
如果看书仅作为一种信息的输入,这种关系是薄弱的,所以这条支柱是松软的。
只有看书这一动作能够“获得反馈”,并且是正反馈,那关系才能够逐步建构,这跟支柱才能逐渐“变实”。
这也是为什么玩游戏(没有人际互动的那种)、纯阅读、刷视频到最后,往往会有种空虚感的原因。
只有在游戏中能够与人互动、阅读的内容能对现实产生价值(或与人分享)的时候,这种空虚感才会减弱。

周处除三害

用这套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周处除三害》的电影中,那些信教者看到教主死了以后,仍然执迷不悟。
因为,这个邪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如果立刻清醒,那接下来,靠什么活?用什么来支撑起接下来的精神世界?意义又要从哪里找?
一旦从邪教走出来,现在的一便马上坍塌。
那么,谁敢醒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一辈,以及那些执着的人不愿意改变的原因。
对于她他们来说,改变是“破”,是破坏掉原有的精神支柱,但是他们又没有新的精神支柱。
如果变化带来的是无助、绝望、不知所措,那么,怎么变?
这也解释了,那些做了一辈子牢的人释放以后,要么故意犯罪,甚至自杀的原因。
因为,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要么退回原处,要么活不下去。

邪教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邪教存在的理由。
都是去找那些无助的、精神支柱松软的对象,在邪教的那套逻辑中找到了一根坚实的精神支柱。
-- 邪教所构建的世界观
-- 邪教创造的安全感
-- 教主的领袖作用
-- 邪教内的教友关系
这些都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从“无柱”到“有柱”,外人又怎么能轻易把他们拉出来?
他们在邪教内是幸福的,而拉出来以后却是痛苦的。
作为那个只会瞎逼逼的外人,如果没能力给别人建立新的支柱,便没资格把人拉出来,即便那是一个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