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思考(中)

关于系统的动力源动力

系统动力学的起点是应该是目标,又或者是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这也可以称之为“问题”)。
有了这个落差系统就开始运行了,系统也有了动力源,而“系统动力图”就是以目标、问题、落差为思考的起点。
(这一部分,我在系统性思考(上)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详述)
但系统动力图是随手创作的吗?当我看完《第五项修炼》和《系统之美》以后,我认为不是。
它有点像围棋,不会的人随手下,懂行的人记住“定式”,而系统动力图的定式就是基模
《第五项修炼》中记录了9个基本基模,下面注意介绍下。

9个基模

基模1:反馈延迟(Balancing Process with Delay)

基模2:成长极限(Limits to Growth)

基模3:舍本逐末(Shifting the Burden)


右边的正反馈回路,想说明“外部的帮助”会通过减少“内部的解”来达到“增加外部帮助”,如下面这个示例:

基模4:目标腐蚀(Eroding Goals)

作为负担转移的一个变种,书中的图片是这样的:

其实可以表达为下图,也就是“降低目标”(症状解)也会减少“有用的行动”(根本解),最终只能“不断降低目标(症状解)”:

基模5:饮鸩止渴(Fixes that Fail)

这是“转移负担(基模3),也就是有些“症状解”用到最后,已经不起作用了,只剩下“副作用”,只能加剧问题本身。
吸毒就是这个情况,一开始可能毒品缓和了情绪问题,但用多了,毒品本身就会造成情绪问题。

基模6:竞争恶化(Escalation)

理解为美苏军备竞赛就行。

基模7:富者越富(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

就是马太效应

基模8: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对于公共地方不加以抑制的各自开发,最终导致公共地方的过度开发。
对策就是“配额管理”,就像澳洲或加拿大的“龙虾配额”。

基模9:增长与投资不足(Growth and Underinvestment)

这个模型最复杂,他想说的是“外部需求”与“内部能力”共同牵引着“绩效表现”。由于内部投资有“延迟效应”,所以对增长的支撑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反过来要么“加大投资”,要么“不敢前进”。
对于图片可以这么理解:右上方的“需求”减低“绩效”,意思是需求越大,如果内部组织能力不行,绩效表现越不好,因为无法满足需求。只是意识到组织能力不足对能力提升之间,有时间间隔,这就是右下方向的循环想表达的含义。

最常见的基模组合组合

“成长限制”+“舍本逐末”、“饮鸩止渴”、“目标侵蚀”

成长需求,是世间是日常,所以任何跟成长(增长)有关的事物,无不与之有关系。
有了成长,便必然涉及限制。
有了就会去寻找解决方案,然后便衍生出下面几个可能:
-- 要么找到了根本解(小概率事件)——逐本之举
-- 要么只找了个症状解(大概率事件)——舍本逐末
-- 要么什么解决办法都找不到,然后降低目标——目标侵蚀
-- 又或者,症状解压根无法解决症状(或者用久了不奏效)——饮鸩止渴
下面,是在《第五项修炼》一书的第7章,关于“神奇电脑公司”的“成长限制+舍本逐末”的示例:

(可编辑的原图可跳转:https://dcwbh5tptc.feishu.cn/docx/UBlgdQOlmouFXnx6f8jcFGsinHh?openbrd=1&doc_app_id=501&blockId=doxcnM0nC7sAmpODISI2DFrigjv&blockType=whiteboard&blockToken=XTtfwT4g2hwjaybiWaGcE2UsnNd#doxcnM0nC7sAmpODISI2DFrigjv)

事实上,上面的第九个基模”增长与投资不足”也是”成长限制+舍本逐末“的示例,例如《第五项修炼》一书的第8章卡特航空示例:

神奇公司和卡特航空的区别在于:
-- 前者以“最终增长目标为思考起点”。
-- 后者以“过程目标(或问题)为思考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