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画布第4卷-外部环境叠加

文章概要:
--Alex如何进行外部环境分析?
--我有什么不同的视角?
--为什么我觉得商业画布然并卵?

回顾

上一篇,我们已经把工具内嵌,就是商业画布的内部逻辑和进一步深挖都介绍完了。
前三篇的链接分别是:
商业画布第1卷-整体介绍
商业画布第2卷-价值主张&客户细分
商业画布第3卷-完整的画布诠释
在第三篇的结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
商业模式需要跟外部世界发生作用,它依赖外部世界,又受限于外部世界,所以,商业模式应该如何考虑外部因素?

Alex的模型

Alex在它的丛书中,对外部因素,延伸出如下模型:

我简单解读一下:
1、上方的核心趋势,主要是指技术趋势、应用趋势、政府政策壁垒三个方面。
用区块链兴起举例,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是技术趋势,区块链作为内核的新会计信息存储方式是应用趋势,而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限制或者政策导向是政府壁垒。
这些因素都直接决定了商业模式在市场中的可行性。
2、下方是宏观经济,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状况。
例如,如果经济情况不好,而我们的商业模式是通过网红销售高品质商品,那么可能我们要多加注意,我们设定的信仰追随感是否能消解社会安全感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又比如,我们的商业模式依赖于资本杠杆,但宏观经济偏弱使大量的资本处于保守状态,从而无法满足我们预期的资金需求,以致商业模式失效。
这便是宏观经济对我们的影响。
3、左边是行业环境,主要是整个行业的成长阶段、竞争对手状况、替代品和跨界打劫的出现等。
4、右边是市场环境,主要是前面几个因素加上文化因素,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购买习惯、决策方式出现了哪些改变?是否出现了新的客户群体等。
我非常认同这个模型,Alex的模型让我联想之前研究生学习的时候,Hill,C.W.L和Jones,G.R在他们的《战略管理》中的另一套外部环境分析模式。

第二套模型

Hill,C.W.L和Jones,G.R认为,外部环境分析,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第一步,先进行宏观大要素分析,运用PEST工具。
第二步,通过大的宏观环境,进而落到更小尺度的产业环境分析,借用波特五力模型。
第三步,从行业状况的理解,再聚焦到更微观的竞争对手分析。
下面章节,我简单解读下。

PEST

第一步的宏观要素分析,主要就是借助PEST模型。
这个模型已经被用烂了,很多人不屑使用,甚至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不建议使用这个工具。
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这个模型以致它烂大街?
就是因为它的角度特别全面,看看下图:

PEST框架,就是对宏观要素的全方位思考模型,它提醒我们,宏观要素要从 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4个方面综合考虑。
它囊括了Alex上下右三个方向的环境要素:

波特五力

宏观环境后的第二步,就是借助波特五力进行产业环境分析:

简单解读下:
上方,是潜在进入者。
就是例如微信之于支付宝,一不小心,被跨界打劫了。
下方,替代品。
先理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差异。
潜在进入者,是从作为企业能力的角度构成潜在竞争威胁,而替代品是从产品视角出发在功能上形成替代。
例如智能手机应该理解为是对数码相机的替代品,而不是潜在进入者。
但这个概念在如今也越来越模糊,例如上面说微信对于支付宝的竞争,是产品的替代?还是企业能力的跨界?
我觉得两者都有吧。
左边,上游合作方的话语权。
例如产量不多的手机生产商,无法获高品质的芯片商及时供货的保证,供货商过于强势,商业模式限制很明显。
右边,就是客户的议价能力。
如果消费者的转移成本低,而我们又没能够在品牌、便利性、营销手段等方面建立优势,买方说走就走,生意说没就没了,商业模式风险大,不具备可持续性。
随着管理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如Andrew S. Grove等管理大师也进一步优化波特模型,提出了“六力”:

但不管多少力,它不过是为我们对产业环境的分析提供思考工具。

竞争对手分析

从波特五力,我们看到”竞争对手“放在中间,意味着在竞争的当下,这个因素非常重要。
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可能暂时还看不到、分析不出来,但竞争对手一般是可见的。
所以在外部环境分析的第三步,我们应该对竞争对手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析。
但这个部分Hill,C.W.L和Jones,G.R没有给出具体的工具,我认为关于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直接为竞争对手画一张商业画布。
即使这个分析难以到位,但商业画布可以作为框架指引我们去了解竞争对手。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Hill,C.W.L和Jones,G.R用PEST和波特五力重构了对Alex模型四个方向的分析。
而且对过于抽象的市场环境概念,用更具象的社会文化观念转变要素S来替代。
同时,Hill,C.W.L和Jones,G.R更下沉到具体的竞争对手这个更微观的角度。
所以,本文认为,Hill,C.W.L和Jones,G.R的外部环境分析模型比Alex的更全面也更合理。
到此,应该说,整个商业画布的整体逻辑、内部深挖,以及外部延伸,全都讲完了。
它呈现为下面一张图:

然并卵

最开始,因为在商业画布的原始模型上,我觉得太粗略了,读者看完也不知道能怎么思考落地。
所以这个专题写过来,4篇文章,我引用了大量的思考框架和工具模型,帮助自己和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但到这里,我不禁要拷问自己,抛开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这个大命题,就谈根据上图的框架进行思考,我们能做出很合理、很落地的商业模式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

成功首先要学会“中观套路”,然后向下通过实践找到“微观体感”,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往上才能看懂和跟随“宏观格局”,最后,还需要一点运气,成功才能降临。

而我们,常常是既缺套路、又缺体感、更没有宏观格局、运气也不见踪影。
所以,成功确实很难。
但生而为人,基因中的求存、竞争、比对等一系列特性,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做点什么。
也许,至少,我们可以先从中观套路开始,通过学习前人总结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方法论和体系, 让自己的思想跳出原有的狭隘,即便无知,通过别人的框架,也至少知道自己缺什么。
避免自己一无所知,却以为无所不能的局面。
商业画布以及它的延伸,作为中观套路,希望它能为我们的努力和探索,提高一点成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