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考和总结2020-对前三年创业思考的总结

引子

本公众号已经写了好几年,很多不错的文章,尤其是早期的文章,都被默默地尘封在角落里。
所以最近几期,销售科学流尝试对一些有思考启发价值的文章,进行调整和迭代,重新呈现给读者。
第一篇整理的是创业的文章。
2008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我按耐不住那颗浮躁的心,开启了创业之旅。
当时,我同时开启了两个项目。
一方面,因为当时家用电脑的需求强烈、企业电脑维护的需求也很旺盛,广州每天都有很多的电脑会出问题,又没有可靠、知名的电脑维修服务公司。
所以,我就开了一家自认为“很有品味”且高性价比的电脑维修公司,希望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专业、可靠、有差异性的维修服务。

另一边厢,在同年的5月,我也投资了一家甜甜圈店(崎滋咚乐),用27000元的月租金,在北京路的一条地下商业街租了一个9平米的小店面。

2011年10月, 电脑公司 创立三年半后,最终没有能够撑下去。
而甜甜圈店更惨,坚持不到5个月,在2008当年就夭折了。
这两段经历,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拿出来把玩和复盘,想想它为什么没能成功。
回顾销售科学流的文章列表,就发现对于这段经历,曾进行过三次的复盘和思考。
今天,把这三次思考整理成一篇文章,再次与读者分享。

2017年的复盘

第一次认真的复盘,是因为2017年的某个晚上,一位朋友神采飞扬地跟我描述他的创业构想,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那天的交流,让我总结了一个创业四要素模型(创业思考和总结2017-创业四要素模型):

以商业模式为起点,往回找到资源,往上找到使命,往前要正向积累。
我们简单解读下:

1、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哈佛大学教授Derek F.Abell在他的著作《定义商业:战略规划的起点》一书中,提出了商业模式的“三维商业定义模型”。
一个商业模式,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
1、满足谁?
2、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3、如何满足他们?

满足谁?
是要搞清楚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这是一个关于取舍的问题。
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文化、阶层等不同的因素:
-- 他们关注重点不一样,有些群体关注价格,有些群体关注质量。
-- 他们的活动场所也不一样,这导致我们的营销渠道选择也不一样。
......
所以,搞清楚“满足谁”,是一切后续企业战略选择的起点,所有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一些列的环节都要围绕着目标消费群体展开。

需求是什么?
是一个让我们尝试 站在消费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 考虑问题的机会。
很多创业者是因为一个“好点子”走向创业的,但许多好点子根本是自己YY的结果,市场上根本不存在这个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最近国内牛肉火锅非常火爆,店铺到处开,某创业者发现印度居然一家都没有,于是觉得自己似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然后就在印度开了一家牛肉火锅。
开店以后,才发现不仅没人来,还天天被人打。
为什么呢?
原来是印度教把牛作为圣物看待。
虽然 这个极端的案例有点感觉像在开玩笑,但它确实从侧面反映了很多创业行为背后的滑稽性 。
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消费者的,如果不先了解他们的需求或者遇到的问题,失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好比我的甜甜圈店,最开始看到商业街的人头涌涌,一腔热血地觉得肯定会赚爆了。
殊不知, 也许根本不存在从一条人们匆匆忙忙走过、竞争激烈的连接地铁的通道中,花 20 块钱买一个样子漂亮但不太好吃的甜甜圈作为零食的 “ 充分需求 ” 。

如何满足?
除 了要考虑满足需求的方式以外,更重要的是 我们满足需求的方式 跟别人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所具备的竞争力 。
而 这一点,我前些日子想了很久, 最终的结论是 “ 资源 ”。
就是说, “ 满足需求的方式 ” 大家都能想到,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够使用什么资源,让我们 “ 满足需求的方式 ” 得以推行 。

2、资源

纵观 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整本书都是围绕着 “ 选择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 ” 的主线展开的 。
在信息传播效率如此之高的今天,很多“价值的选项”和“价值创造的方法”都不是秘密,最难的是如何把“价值传递出去”。
而资源决定了我们价值传递的速度和覆盖面。
什么是资源?
在商业环境中,资本、人脉、政府关系、现有的销售渠道......这些都属于资源的范畴。
当我们具备了一个合理的、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后,资源不仅仅只是助力,在赢家通吃的时代,资源甚至直接是燃料,没有它,我们这架车可能连开都开不动。
举个例子:
火了很久的共享单车领域,经常看到有培训机构分析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
我都很想笑,共享单车在技术上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个APP共享平台、一家单车生产商、一家芯片生产商三者的整合而已。
而继 “ 摩拜 ” 、 “ofo” 等相继没落后,新崛起的 “ 小青桔 ” 、 “ 哈啰 ” 、 “ 美团 ” 之所以能够覆盖全城的原因,不过是腾讯、阿里、美团这些巨头的的资本、政府关系的合力罢了 。
在这个时代 ,特别是重资产领域,没有这些资源的助力,创业还没开始,就可能直接已被判处死刑 。
如果创业只是为了糊口,可能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就可以了。
例如 ,在学校附近,为学生提供便宜可口的午餐。如果菜品真的便宜又可口,店铺通常一时半会也倒不了,还能存活一段时间 。
但 如果要获取超额的发展和利润,丰厚的资源就是标配 。

3、使命

使命,在我看来, 是企业存在的灵魂 。
企业为什么要存在?
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作为个人太渺小了,我们通过企业这种结构进行耦合与分工,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使1+1>2。
另一方面 ,企业的存在,是因为这个世界有需求,我们为这种需求提供产品, 持续为世界提供价值,就是企业的使命,区别只在于价值的类型的不同 。
很多时候 ,使命也许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如果企业希望能够拥有一种持续思考、迭代、更新自己的能力,那么,使命就是一个必要条件。
1、使命让我们更勇敢地跨越困难。
2、使命让我们在在各种诱惑中坚定信念。
3、使命让企业具备感召力。
每每想起Elon Musk、乔布斯、任正非这些为使命而战的企业家, 我们总是在心中不自觉地肃然起敬 。
销售科学流 非常关注使命的作用,曾经有好几期文章是围绕着使命而展开的,有兴趣的读者可回顾《 你的企业需要一个“使命”吗? 》,在此不再赘述 。

4、正向积累

最后,即便以上三点都做对了,我们仍然不能保证创业能够成功,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低概率的事件。
作为创业者,要做好九死一生的准备。
恰恰是因为 如此的悲催,所以对于创业者,我们应该保证每一天的投入都能形成正向积累 。
即便 最后失败了,过程中的积累也能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重新起盘 。
举个例子:
开电脑公司的经历,让我积累了一批企业客户,在后续的工作中,他们对我的帮助很大。
另一方面, 除了电脑维护,我还探索了网络工程、监控工程、软件开发等不同领域,为我后面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
只要每一天的工作都在正向积累,那么只要坚持得足够长久,我们终将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这是 我坚持做销售科学流的底层逻辑。所以,无论读者多与少,也不论现在文章是不是足够好,我都坚持每周发布一篇文章 。
只要这件事有价值,用正向积累的态度坚持做,我相信,它最终必然会变得了不起。
同时,这种思维模式也会使 我们的行动变得坚定,有效减少“要不要坚持下去”的那份纠结。
以上,便是2017年的复盘。

2018年的复盘

2018年的复盘, 源于我跟甜甜圈店合伙人的一次夜聚。
当时,我们一起回忆了甜甜圈的创业经历 。
2008年的我们以为,店只要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生意就会很好。
但事实并非如此,开店以后,问题随之而来:
1、我们选址的商业街,虽然人流量大,但人们只是匆忙地路过,而不愿意停留。
2、面对一开始生意就没有想象中好,我们有些慌乱。
3、真实的宣传工作并不如说起来那么容易,有些方法想来容易做起来难。
4、亏损逐渐增大后,我们开始乱了章法,胡乱引入新品类,甚至反过来与供应商博弈。
这样的一系列骚操作,上面章节也提到过,短短的5个月以后,店就关门了。
这次创业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所以我的合伙人总结了三点(创业思考和总结2018--创业要素铁三角):
1、你要做一门生意, 最好是曾经做过的,否则 怎么做都不知道, 试错成本便异常高昂。
2、但假如真的没有做过, 又觉得这一门生意很有前景,至少要花一定时间去学习、访谈,搞清楚这个生意的门道,总而言之,是 让自己尽可能了解足够多的关于这门生意的信息,避免瞎着眼盲干。
3、最后,还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关资源,例如钱、人脉、流量等。
这样的总结已经很精辟了,但是,它有两个问题还没有回答:
-- 这个总结只回答了进入一个项目的基础条件,但它没有回答一个项目的优劣应该如何分析,究竟怎样才算是一门好生意?
-- 相关资源这个概念过于笼统,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方面?
2018年,我开始往专业顾问方向转型,经过与一些咨询顾问的沟通和交流后,我总结了一个“创业思考铁三角”:

商业模式: 沿用Derek F.Abell著作《定义商业:战略规划的起点》的表述,分别是满足谁、满足什么、如何满足。(上面提及过)
外部市场: 回答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
内部实力: 回答我们凭什么能做。
然后展开了一个目录:

  1. 商业模式
    1.1 解决谁的问题?
    1.2 解决他们什么问题?
    1.3 准备如何解决?
  2. 外部市场
    2.1 这个需求刚性吗?有价值吗?
    2.2 市场有多大?
    2.3 竞争有多激烈?
  3. 内部实力
    3.1 行业积累
    3.2 团队构成
    3.3 流量能力
    3.4 资金实力
    3.5 壁垒性资源
    当时,结构是展开了,但很多内容还没能力填充,所以也没有整理成文章发布。

2019年的复盘

到了2019年 ,我有幸参与了商业画布的系列培训,对商业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对商业画布的补充,我把之前两次创业复盘的总结 ,统合在一个模型里面: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顾下面五篇文章:
商业画布第1卷-整体介绍
商业画布第2卷-价值主张&客户细分
商业画布第3卷-完整的画布诠释
商业画布第4卷-外部环境叠加
商业画布第5卷-商业模式的反向验证
此外, 因受广泛阅读的启发, 2019 年,我也输出了两篇创业复盘文章:
创业思考和总结2019-创业的前置假设
创业思考和总结2019-创业前的思考逻辑
并整理出了“商业思考的4步模型”:

最后

以上, 便是这几年间,我对创业经历的复盘的汇总和梳理 。
每次的总结,我只是希望,如果有一天再次创业了,可以不再重蹈覆 辙 。
但 我也知道,创业维艰,即便手握有效的思想武器,也无法保证持续生存下去 。
而且我的思考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将来肯定会继续迭代。
而这恰恰是我不断复盘以及把复盘的思考记录下来的原因:
人的思考
就像拿着手电筒
在黑夜中前行
微弱的灯光
只够照亮一点点前路
走过了
暮然回首
什么也不见
手电筒照射过去
能看清的
还是只有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