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考和总结2017-创业四要素模型

引子

昨天晚上,一个好朋友跟我分享他的创业计划,神采飞扬,眼神坚定。
我突然想起2008年创业的我,当时家用电脑需求非常旺盛,广州每天都有很多的电脑会出问题,又没有可靠、知名的电脑维修服务公司。
所以我就开了一家自认为“很有品味”,价格又低廉的电脑维修公司,希望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专业、可靠、有差异性的维修服务。

2011年10月,历时三年半,这家公司最终没有继续走下去。
这段经历,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拿出来把玩和复盘,想想它为什么没能成功。
昨天跟朋友的夜谈,我对创业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总结。
我认为,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应该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商业模式

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哈佛大学教授Derek F.Abell在他的著作《定义商业:战略规划的起点》一书中,提出了商业模式的“三维商业定义模型”。
一个商业模式,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
1、满足谁?
2、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3、如何满足他们?
满足谁
是要搞清楚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这是一个关于取舍的问题。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文化、阶层等不同的因素:

--他们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有些群体关注价格、有些群体关注质量
--他们的活动场所也不一样,导致我们的营销渠道选择也不一样
......

所以,搞清楚满足谁,是后续一切企业战略选择的起点,所有的研发、生产、营销一些列的环节都要围绕着目标消费群体展开。

需求是什么?
是一个让我们尝试站在消费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
一方面,很多创业者因为一个“好点子”进而创业,但许多好点子根本是自己YY的结果,市场上根本不存在这个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最近国内牛肉火锅非常火爆,到处开,然后我们发现印度居然一家都没有,所以似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然后开店以后不仅没人来,还天天被人打,因为印度教把牛作为圣物看待。

这就侧面反映了很多创业行为背后的滑稽性,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面向消费者的,如果不先了解他们的需求或者遇到的问题,失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记得我曾经开过一家“甜甜圈”店,一腔热血觉得肯定会赚爆的,殊不知根本就不存在逛街花10几块买个甜甜圈作为零食的“足够需求”。(我又暴露了自己另外一个创业失败的经历了。)

如何满足?
“如何满足”要考虑的,除了是满足的方式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满足需求的方式跟别人有何差异化,使我们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而这一点,我前些日子想了很久,最终的结论是“资源”。
就是说,“满足需求的方式”大家都能想到,
关键在于我们能够使用什么资源,让我们“满足需求的方式”得以推行。

资源

纵观整本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都是围绕着“选择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主线展开的。(这方面以后会写专门的文章介绍)
在信息传播效率如此之高的今天,很多“价值的选项”和“价值创造的方法”都不是秘密,最难的是如何把“价值传递出去”。
而 资源决定了我们价值传递的速度和覆盖面 。
什么是资源?
在商业环境中,资本、人脉、政府关系、现有的销售渠道......都属于资源的范畴。
当我们具备了一个合理的、清晰的商业模式以后, 资源不仅仅只是助力,在赢家通吃的时代,资源甚至直接是燃料 ,没有它,我们这架车可能连开都开不动。

举个例子:
最近最火的,莫过于共享单车,经常看到有培训机构分析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我都很想笑,共享单车在技术上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个APP共享平台、一家单车生产商、一家芯片生产商三者的整合而已,但使“摩拜”、“ofo”、“小鸣”能够全城覆盖的原因,一定是资本、政府关系、圈子的合力,如果创业没有渠道接触到这些资源,早就死了,例如“跪拜单车”、“ufo单车”、“小红单车”,只是你不知道它存在过而已,因为他们都没有能力、没有资源把自己传递出去。
如果创业只是为了获取一份比打工多一点的收入(其实很多还是亏损的),可能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就足够了。 例如在学校附近,为学生提供便宜可口的午餐,如果是真的便宜又可口,通常短时间内倒不了。
但如果要获取超额的发展和利润,在这个时代,资源很可能是首当其冲的。

使命

很多时候,使命也许不是一开始就有,但如果希望企业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它必须存在。

有了使命:
1、它让我们更勇敢地跨越困难。
2、它让我们在各种诱惑中坚定信念。
3、它让企业具备感召力。

关于使命,前两周已经写了一篇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回顾《 你的企业需要一个使命吗? 》。

正向积累

最后,即便以上三点都做到了,我们仍然不能保证创业能够成功,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低概率的事件。
作为创业者,要做好九死一生的准备。
既然创业如此地悲催,作为创业者该如何自处?
我认为,一个创业者,应该保证每一天的投入都能让我们形成正向积累。

“正向积累”这个词可能不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我2010年开的电脑维修公司,目标客户可以选择家庭,也可以选择公司,但如果我选择家庭用户为主要市场,当我创业失败以后,这些资源的复用率是比较低的。
但如果选择的是企业用户,只要我公司的各项服务能获取对方的尊重,即便创业失败了,在创业期间构建起的企业人脉资源,在其它领域合作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请注意,不否认服务家庭用户的时候会遇到“贵人”,但我这里讲的是“概率”)

-- 如果创业者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正向的积累,那么 ,只要坚持得足够长时间,无容置疑,我们将会变的越来越厉害。
-- 如果创业者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正向的积累,那么 ,我们的行动将会坚定无比,在困难中,可以减少“要不要坚持下去”的那份纠结。
-- 如果创业者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正向的积累,那么 ,我们的坚持就如买了一份保险,即便出了意外,也会有额外补偿。

最后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或者我的朋友)也在创业:

--他们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他们没有强大的资源
--他们没有使命
--他们没有正向积累
但他们好像获活得还不错。

当然啦,因为可能我是错的。
也可能,他们的时间没到而已。
让时间来告诉我,这次复盘有没有更加贴近真相吧!